闽侯二中校史

时间:2016-11-13 12:51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陈明安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朱欢欢

闽侯县尚干镇,面朝五虎山,淘江三面环流,古称永庆里。闽王王审知入闽时,时任左朝奉大夫的林穆,率众定居归义里枕峰村。其后裔林津龙为宋代户部尚书干办,林津龙之子林维本从枕峰迁居永庆里塔林村,以其父的官名作为地名,“尚干”由此延续至今。

  历史悠久的闽侯县第二中学便坐落于此。说起闽侯二中的文化渊源,人们就不得不提它的前身——双书院、两诗社。

明清两代双书院


  在闽侯县第二中学,从校门进入不到50米,左侧山边便有并排的两大书院,这就是闽侯二中的前身——江书院和陶南书院。

江书院和陶南书院全貌)

江书院始建于明代英宗正统十二年(1447年),曾是当地秀才、举人诸生的进修之所。书院由老学究指导,生员人数10到30人不等,书院的学员均为本族子弟。

(重建后的陶江书院门楼)

旧时的江书院位于半山的平台上,为单层四扇三间。大门内即是天井,天井与书院之间有一石阶相连。书院中间为大厅,两旁各有一间大房间。整个书院四周有结实的土墙环卫。书院屋顶有玻璃天瓦,房间前后有玻璃窗,采光条件良好。书院中有一鸭蛋池,泉水清澈如镜。由此可以看出,当年书生在此吟诗作赋,何等雅致。

(陶江书院鸭蛋池

(重建后的陶江书院门楼依然古香古色)

陶南书院与江书院并排而立,于清光绪年间,由太子太傅陈宝琛倡建,门前“陶南书院”牌匾由陈宝琛亲笔所书,书院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。


(重建后的陶南书院)

 陶南书院四周以高墙围实,墙底宽达1米,前墙从底基到1.5米处,均为大石板垒筑。书院大门门框全由石材拼紧,上部拱形,石板间对接紧密,造工考究。两扇大木门宽各1.5米,高2.5米,厚0.2米,大门启合时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。

 

(土墙底部为石板垒筑)

大门内石板铺就的大天井可容纳数百人,天井两边各有偏舍多间。登五级石阶,又是一排房舍,中间是大厅,两旁为偏房。大厅高大宽敞,可作礼堂,厅中方柱各有一抱围。房舍廊沿用五六米长石板铺设,很有气派。大厅后面是双层木屋,并排四间,前后八间,两层共十六间,楼上还有一排精致的木构座廊。再往后是窄长的天井,天井后是一个石砌护坡、六米高的平台。平台上又是一座精致的大阁楼。


(墙头彩绘雕花精致)
小天井与平台上的大阁楼,由一个共有几十级、转三个弯的别致石阶相通。这座大阁楼,当初是七里乡百六峰诗社所在地。

(连转三个弯的别致石阶)
这座宏大的古建筑,在1991年闽侯二中建新教学楼时,被铲为平地,只留下山上阁楼。原来陈宝琛所书“陶南书院”横匾已遗失,如今所见的横匾为书法家陈奋武先生书写。

(书法家陈奋武先生书写的“陶南书院”横匾)
2004年和2013年,当地政府和闽侯二中校友集资,在原址上两次重修江、陶南两书院。陶南书院如今是闽侯二中的校史陈列馆。重修后的书院,规模虽不及当年恢宏,但气派依旧。

(闽侯二中校史陈列馆)

两书院是闽侯二中的前身

尽管陶江、陶南两书院已不复当年的繁华,但以书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省立乡村师范及此后的发展历程,为闽侯乃至福州的教育发展,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


(“福州乡村师范”木制校标)

1933年,当时的国府主席林森(尚干凤港人)回乡祭祖时,发现省立乡村师范学校设在洪山桥江边的洼地,易被水淹,随即倡议将省立乡村师范迁往尚干,并带头捐资1000银元。在兴林寺和三大神寺以及民间的资助下,1934年,以陶江、陶南两书院为基础的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正式建成。由学识渊博的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的林葭蕃教授为校长。林森指定学识渊博的留学日本的林葭蕃教授担任校长,闽侯现代教育于是肇基。这一年也被视为闽侯二中的诞生年。


(建校功臣)

当时的省立乡村师范设本科(四年制)、特科(二年制),共三班,学生100余人,后又附设福建省闽侯县义务师资训练班,又称简师(一年制)。学生来自福州及周边各县,仅几年,学校学生就达四五百人。学生多寄宿,学校设训育主任、军事教官等,管理严格。书院门墙有四个大字:“勤朴、精诚”,据说是林森手书。省立乡村师范为七里乃至福州地区,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。

八十年间十易校名

在八十多年的历史演变中,闽侯二中经历多次易名。1936年,全省六所师范合并到福州乌山,合称为福建师范学校,原省立乡村师范(即陶江、陶南两书院)改为闽师分校。抗战爆发后,闽师分校随总校迁往永安。1941年,乡人在原校址上建立“私立七濑农业中学”,后改为闽侯县初级中学。1944年,为追念林森逝世,闽侯县改为林森县,学校也改为“林森县立中学”。此后,1950年改为“闽侯县第一初级中学”,1954年改为“闽侯第二中学”,1960年改为“尚干中学”,1965年恢复闽侯二中。1969年至1978年,学校先后改名为“祥谦中学”“‘二七’中学”,1978年再度恢复为闽侯二中至今。

 

(校门变迁及校名更换历程)

每次校名的更换,都反映着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政治的变动。